作者:见习记者 张文静 来源: 发布时间:2014-1-6 10:48:23
| ||||
1999年,当阿里巴巴公司在杭州初创时,公司团队算上创立者马云一共18个人。而如今的阿里巴巴集团已经在大中华地区、新加坡、印度、英国以及美国设有70多个办事处,拥有员工25000人。
从瞄准企业间电子商务的“阿里巴巴”,到专注在线零售的“淘宝网”;从第三方在线支付平台“支付宝”,到以数据为中心的“云计算”,再到试水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余额宝”。创立14年来,阿里巴巴以其独特的创新设计思维和产品,不断收获着企业自身的成功,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淘宝网:开辟C2C新时代
2003年,当阿里巴巴集团成立淘宝网的时候,这个“新生儿”面对的竞争对手,是当时占据绝对优势和市场的易趣网。在此五年前,这个网站的成立被认为是中国个人对个人电子商务模式(Customer to Customer,简写 C2C)诞生的标志。
但很快,形势出现逆转。
根据互联网实验室网站服务指数(CISI)人气榜的数据,2004年以前,在电子商务网站类排行榜中,还没有淘宝网的位置。但是,自2004年2月开始,淘宝网以每月768%的速度,迅速攀升至第二位,仅次于易趣网。一年后,淘宝网在该榜单上的排名已经超过了易趣网,成为电子商务网站的领头羊,成长速度之快令人惊叹。
淘宝网的迅速崛起离不开一项创新性策略——免费。
当时,“行业大佬”易趣网的获利形式主要是向用户收费,包括产品销售服务费和登录费等。而淘宝网却反其道而行之,宣布三年之内不收取任何费用。这个策略使得淘宝网在短期之内获得了大量的用户。
有学者分析称,淘宝网提供免费服务的创新之举是很有远见的,顺应了当时中国的国情。因为在新世纪的前几年,中国的C2C市场还处在发展的初步阶段。
而此时,淘宝网推出的免费政策,不但为那些有上网能力、追求便利的买卖双方提供免费的交易平台,还同时提供免费的阿里旺旺、支付宝等工具,这使得中国C2C市场的用户迅速壮大起来。而淘宝网也由此成为C2C网站巨头,昂首至今。
支付宝:建立网络信用体系
两院院士路甬祥曾充分肯定了阿里巴巴的创新设计行为,认为其在商业信用文化不发达的大环境中,设计建立了网络信用体系,改变了中国商业版图和业态,创造了网上创业、就业机会,带动了物流,改变了亿万人的生活,并为网络金融保险开辟了前景,促进了中国社会的信息化进程。
而阿里巴巴在设计其网络信用体系时,创造的一个重要工具就是支付宝。
所谓支付宝,就是阿里巴巴提供的第三方在线支付平台,遵循实名认证制度,通过在买卖双方中间提供担保服务来提升网上交易的信用度,保证买卖双方的交易安全。
支付宝刚刚建立的时候,有人曾笑称这种担保服务“太傻”。但马云说:“我们不关心这种模式是不是傻,我们只关心用户是否需要。今天中国有超过6亿用户在用这个‘傻’东西。”
正是支付宝的创新设计,使淘宝网规避了网络环境中买卖双方有可能遇到的收款不发货或者收货不打款的风险,为人们的在线交易提供多一层保障。
当支付宝将货款打入卖家账户后,买卖双方可以就对方在交易中的表现作出评价,为以后的用户提供参考。这种诚信评价体系被马云认为是“将诚信变得有价值”的有效方式。
中国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淘宝网推出网购时,虽然借助的是网络技术,但使其从众多网购平台中脱颖而出的却是支付宝,这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模式上的创新,科技才能真正变成第一生产力。
余额宝:引领互联网金融风暴
今年6月13日,一个叫余额宝的互联网基金业务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很快便以破竹之势引爆了理财市场。而引爆互联网金融市场的这一颗“炸弹”,是阿里巴巴的支付宝与天弘基金合作的结果。
与传统的基金业务不同的是,余额宝的目标用户群体是收入不高但又有理财需求的人群,而这部分人群在当前社会有着庞大的数量。
有人笑称,余额宝的出现几乎掀起了一次全民网络金融的大普及,许多连何为货币基金都不知道的网民,成为了余额宝的第一批用户。
这是因为,阿里巴巴和天弘基金为余额宝设计的操作模式非常简单:在支付宝账户进行实名认证,再填写转入金额后,用户便拥有了这个基金业务。这与许多银行提供的理财产品购买过程繁琐、产品说明难以理解的状况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而余额宝的用户在获得投资收益的同时,还能随时使用余额宝内的资金进行网上购物、支付宝转账等,操作依然十分简便。
在上线仅仅18天之后,余额宝累计转入的资金就已经达到了66亿元,用户数超过了251万,这个数字超越了2012年国内排行前十位的货币基金的客户总量。
自此,互联网金融成为了人们口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阿里巴巴的创新尝试也在接受着时代的检验。
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演讲时,马云曾回忆起创建支付宝时的情形:“正是因为那时中国落后的物流、信用体系和银行,我们才需要有创业精神。”而这种创业精神也许就是阿里巴巴直到今天仍然不断进行着创新设计的力量源泉。■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3年第12期 中国好设计)
|
||||
发E-mail给: | ||||
| 打印 | 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