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郑永飞 来源: 发布时间:2014-10-8 15:50:21
| ||||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它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共同破解。
我也经常反复思考着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进入21世纪大家都抓紧做学问了,也没有什么政治因素、社会因素耽误他们,而这一代人却变得平庸了呢?更为严重的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科技界、教育界的某些不正之风反而变本加厉、愈演愈烈了呢?
在我看来,问题的关键在于确立正确、有效的科技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型人才的特质
针对目前科技界、教育界的现状,我认为最重要的首先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科技创新。
正如钱老所说,中国的很多大学还不能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和发明创造人才的规律去办学。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缺少独创性的东西。
所谓优秀的学生就是要创新,这当然是指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和取得博士学位之后。学生离开导师后要自立门户,绝不能再跟着导师亦步亦趋,否则难有建树。重要的是开疆拓土,独立地、创造性地探索科学真理。欧美国家非常讲究这一点。否则,就是当了教授、当了知名科学家,也做不出真正在科技上有创新的业绩。
我赞成这样一个概括,创新型人才应具备以下特点,包括对知识的渴求、批判式学习、想象力丰富、崇尚自由、好标新立异、非常有个性、喜欢钻牛角尖、好逆向思维、不甘平庸、努力追求真理、思想迸发着理性的光芒等。
中国大学的最大问题,就在于课堂上的课程太多,而课外实践和交流又很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死读书、读死书”,结果学生学习了很多无用的“死知识”。尽管我们也培养了很多硕士和博士,但同样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正如德国哲学家尼采曾经指出的那样,现代教育只是培养了一批穷经皓首的学者,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创造,而只能靠一种愚钝的勤勉和靠别人的思想度日。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进入21世纪以来,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逐渐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清华百年校庆就是一个标志。
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清华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鼓励青年学子追求真理、保持个性;原国务院总理朱基则勉励学生要有批判意识,敢于说真话。这都表明国家需要栋梁之才,要减少对年轻人思想的束缚,鼓励他们挑战自我、挑战前辈,向更高、更大、更远的目标努力。
今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中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他指出,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中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这些都集中反映了国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升。
纠偏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
当然,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这将会是一个系统性的颠覆和变革,改革的动力来源于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现在社会的节奏日渐加快,社会竞争愈加激烈,现代人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早已成为很多父母信奉的名言。父母为孩子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让孩子提前学习各种知识,参加各种训练班。在这看似成功的背后,幼儿本应有的快乐天性被漠视,孩子的童年也不再天真烂漫。
我认为,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就应该还孩子一个真正的童年。要让他们在玩耍中保持天性、兴趣和好奇心。要把死的知识变成活的知识,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勤于动手、敢于争辩的精神。
现在的孩子从小就被要求学这学那,满足了家长的虚荣心,却剥夺了孩子玩耍和观察自然界、探索未知世界的权利。
外界曾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毕业生做过跟踪调查,结果不尽如人意。虽然这些学生在入学之初都很优秀,然而步入社会之后,特别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就变得跟普通人一样,并没有表现出超常的科研能力和创造性。
而在德国,孩子是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的,通过让他们讨论和思辨,使知识得到充分消化、掌握,在后来的发展中就能自如运用,创造性的发挥。
在高中和大学阶段,要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要下决心改善高中和大学的办学条件。北京的重点高中,像四中、人大附中的校舍和实验室条件都很好,但是还做不到普及,而西方国家普遍都能达到这样的水平。
要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扭转大学扩招以来开大课、满堂灌的现象。那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背书,只有书本知识而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创新的活力。
与国外学生接触社会较早、比较独立相比,中国的学生从小就被剥夺了受锻炼的机会,很多人不愿意付出,犯了错误总是埋怨社会、埋怨别人。中国留学生普遍反映,出去之后就有了生存压力,拿不到奖学金就很难呆下去,可是国外导师并没有责任确保你拿到学位。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国内大学的入学率从1977~1978年的7%,到现在的60~70%,扩招的比例不断加大。面对扩招,大学在学生管理、办学条件、师资和教育水平等方面都没有显著的提高,教学方式没有优化,教育质量没有上去,这是造成教育潜在危机的原因所在。
与此同时,在目前的干部管理体制下,学校领导很难把心思放在教书育人上,而是放在迎合领导上,唯上、唯官。要改变现状就要还整个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尊重。教授在大学里要受到机关工作人员的尊重,还杰出教授的“大师”地位,在住房、待遇上可以比校长还好,这样教育事业才能去行政化、才能可持续发展。
只有在高校和社会上真正实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让中国的大学和科研院所真正具备培养杰出人才的文化和物质基础,才有可能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教育科研单位要坚持“学术优先不动摇、追求卓越不懈怠、以人为本不折腾、质量优异不忽悠”的理念,否则难以培养出真正有创新潜力的科技人才。
当前,在国家投入不断增加,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我国人才成长的速度、质量都出现滞后、迟缓的现象,可见国家投入在人才产出方面表现出了疲态。未来几十年我国要进入国际经济发展先进行列,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确立一种正确、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刻不容缓。不过,这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不断积累,在扎实进取的氛围中,经过30年、50年、甚至100年的前赴后继,才能不断缩短与西方发达国家人才培养的差距,“钱学森之问”也才有可能得到圆满的答案。■
(郑永飞,188体育app: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188体育app:壳幔物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4年9月刊 观点)
|
||||
发E-mail给: | ||||
| 打印 | 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