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见习记者 姜天海 来源: 发布时间:2014-3-12 19:1:3
| ||||
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法国成为西欧国家中首先突破意识形态差异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这在当时被西方媒体喻为“外交核爆炸”。这一重大决定不仅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将两个文化大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50年间,中法两国在全球深刻变化的大潮中努力探寻着各自的民族梦想,但法国一直在中国的外交棋盘上占据着独特的战略地位。
1978年1月21日,中法在北京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科技合作协定》,是中国政府与西方国家政府签署的第一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
自此以后,两国在科技领域的合作迅猛发展,在核电、航空、高铁、医学、生物学等领域获得了突出的成果。
进入21世纪,中法两国进一步强调战略性的长期合作。在2011年5月30日召开的中法第13届科技合作联委会上,双方进一步强调对联合实验室的支持,促进“基地—人才—项目”一体化建设,以联合实验室为载体,实施中法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
为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法国驻华大使馆将在全年举办一系列的科技创新活动。为此,《科学新闻》记者走进法国驻华大使馆,与驻华科技参赞Norbert PALUCH进行了一系列对话。
《科学新闻》:您如何看待中法两国在过去半个世纪的外交关系?
Paluch:我们高度认可中法在过去50年之间的关系,拥抱历史才能展望未来。50年前,我们做出了一个非常重大的决定,成为第一批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但历史已经过去,未来我们想要与中国携手共度下一个50年。法国是一个非常创新的现代化国家。虽然我们像中国一样是传统的文化大国,但即便我们的文化也透露着创新的气息。我们想要向中国展示我们在科学、技术、经济方面的创新性。
法国独特的一点在于,我们长期以来都对中国有着特别的兴趣。法国是开展汉语学习最广的国家,学生可以从小学就开始学汉语。因此,中法两国多年以来培养了非常深厚的友谊。
我在三年的科技参赞工作中,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国的变化太快了,中国的研发力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我的基本工作之一就是向法国学术界解释与中国科研合作的巨大潜力,并呼吁法国人要时刻关注中国的发展。
《科学新闻》:1978年中法签署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以来,科技合作对两国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您如何看待两国的科技合作?
Paluch:两国有着悠久的官方科技合作史。中法签署的第一份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是法国科研署在欧洲之外的第一大科技合作伙伴国。自2007年,法国科研署与中国科技部及国家自然科学188体育app:员会共资助了55个领域的合作项目,资助金额达1500万欧元。
中法科技合作的一个优势是联合实验室的建立,1997年以来建立了近60家联合实验室,其中,医学、生物学和化学是两国合作的中心。联合实验室的建立通常是双方5~10年深入交流和合作的结果。
在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2013年4月访问中国之际,法国高等教育与科研部部长热娜维耶芙-费奥拉索女士签署和见证了共11项协议,旨在加强中法在高等教育、科研与创新领域的合作,其中就有3个联合实验室成立协议。
除此之外,每年都有超过2000名法国研究学者来中国进行研究交流。
《科学新闻》:在中法36年的官方科技合作史上,是否有一些值得推广借鉴的案例?
Paluch:1997188体育平台自动化所与法国国家信息与自动化研究院共同在北京成立了“中法信息、自动化与应用数学联合实验室”(LIAMA),开创了中法乃至中外科技长期合作的研究平台。
第二个则是2004年建立的188体育app: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迄今已经共同发表了137篇论文,在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东南亚地区流行病学监测与调查、急性呼吸道研究行动计划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这两项合作迄今为止都非常成功,因此我们想要继续推广这种结构化、组织化的合作模式,并形成长期、深度的合作。
还有2011年11月4日建立的工艺与高效节能产品国际科学研究实验室(E2P2L),该实验室致力于研发可再生能源和绿色化学领域破坏性创新的高效产品与工艺,在两年内已经联合申请并使用了10个专利,拥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科学新闻》:但中法两国之间存在着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差异,这会不会影响两国之间的科技合作?
Paluch:两国之间的确存在诸多不同,但是法国的科研人员并不会因此而放弃与中国的合作。两国都在使用同一种语言——科学,因此我并不认为差异是一种阻碍,反而是一件好事,会有更高效的产出。而且法国作为欧盟成员国,一直在以开放的态度和德国、意大利等各个语言文化不同的国家合作。因此,我们已经习惯了国家之间的差异。
中国对法国来说是一个大国。我们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让法国科研人员长期留在中国做科研。目前,在中国交流访问超过六个月的法国科研人员只有50个人,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更多的法国研究学者在中国做研究、在中国生活才能真正了解中国的科研潜力。为此我们已经开始设立一系列的推广项目。
2012年和2013年,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面向5个法国科研人员展开为期一周的项目,让他们了解巴斯德研究所在中国生物研究的地位以及对他们职业生涯的裨益,并了解到上海的科研环境和整个城市的生活氛围、孩子入学的便利性等,希望这些科研人员能够回到上海并长期在此做科研。因此我们在选择时也侧重于30~40岁、真正会留在中国的科研人员。
《科学新闻》:两国未来应该关注哪个方向的科技合作?
Paluch:医学合作是中法的传统合作项目,但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在环境、信息技术等新技术方面的合作。
我希望法国科研人员和企业可以与中国在新通信技术方面合作,比如中国有全球第一的超级计算机,而我们在超级计算机上的研究时间比中国长,积累了有效利用超级计算机的经验与知识。我们希望两国可以共同协作,解决环境、气象学等需要大型计算的项目。
《科学新闻》:中法两国为建交50周年举行了一系列庆祝活动。您能否介绍今年法国在科技方面举办的庆祝活动?
Paluch:到目前为止,为庆祝建交50周年,中法双方准备筹办40余项研究与创新活动。法国驻华大使馆将在北京举办两国合作研究机构以及高校大会。
哈尔滨工业大学和索邦大学集团将在3月举办以机器人、信息工程和材料为主题的研讨会并设立博士奖学金,发展共同研究项目。
5月广东中山大学将进行气候多变性的中法研讨会,通过最近几个世纪的化石记录来研究气候多变性与生态系统变动的关系。同时,将举办国际理论化学研究联合体的签约活动,并与中央理工大学集团合办第七届北航科研会。
6月初中法将在厦门大学举办应用数学与科学计算领域研的讨会,并建立中法应用数学联合试验室(LIASFMA)。
11月,上海市将迎来众多科研活动:由上海大学中欧工程技术学院(UTSEUS)举办的创新周活动、由国际混合单位E2P2L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以“绿色化学”为主题的中法研讨会、由中法科学与社会联合研究院举办有关科学社会性的研讨会议、由同济大学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举办的高端服务运输论坛,以及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成立2周年的会议活动等。
在成都,11月米其林公司将举办“必比登挑战赛”,主题是围绕增长和社会福利展开的可流动性创新,将在几天内汇集数以千计的国际组织代表、部长、市长以及企业家和科学家就可持续道路交通问题和解决方案交换意见。年末还将在武汉成立新的实验室,开展在传染病方面的中法合作研究。■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4年2月刊 对话参赞)
|
||||
发E-mail给: | ||||
| 打印 | 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