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记者 姜天海 来源: 发布时间:2016-9-14 16:47:13
| ||||
牦牛是世界上唯一以半野生形态放养的原始畜种。牦牛起源于中国,至今,中国仍然是世界上饲养牦牛数量最多的国家,占世界总数的约95%。
自古以来,牦牛就和青藏高原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文化、宗教有着密切关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经济和生态价值。
因此,近期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举办的“2016首届中国牦牛乳产业发展(国际)论坛”,就以“加快牦牛乳产业开发,促进藏区脱贫致富”为主题,希望能够深度挖掘和分享牦牛乳这一世界独有的珍贵高端资源,使甘南藏族自治州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进一步促进产业开发和规模化发展,打造牦牛乳业之都,带动藏区群众脱贫致富。
在论坛上,中国奶业协会荣誉会长、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刘成果表示,牦牛乳产业的发展和自治州精准扶贫工程是高度契合的,而且也是大有希望的。
资源特点突出 发展独具优势
我国的牦牛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具有奶、肉、毛、役等多种经济用途。我国训育牦牛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史料推断,距今上万年前,古羌人就驯养成功了野牦牛,逐步形成了原始牦牛业。
自秦汉以后,关于牦牛的记载就陆续出现在古籍中,《史记货殖列传西南夷列传》中就有“牦牛殷富巴蜀”的描述。公元11世纪中叶,开始于拉萨周边藏族地区的雪顿节就是喝酸奶的节日,可见那时利用被誉为“高原之宝”的牦牛奶酿制酸奶的技术已经成熟。
“一方面是牦牛乳产区的地理生态特性,另一方面是牦牛自身特殊的生物学特性,这些特殊的生理学特点决定了它和青藏高原地理生态特性完全相符合。”刘成果表示,“这两个特点决定了牦牛所生产的乳液具有特殊性,这个特殊性是牦牛独有的,而牦牛又是在全世界中国独有的。因为95%以上的牦牛资源在中国,中国是牦牛的原产国。”
牦牛乳具有天然绿色、高度浓缩、风味独特的特点。这种资源的稀缺性甚至是唯一性,决定了牦牛乳的珍贵性。“这种珍贵性就是牦牛乳产区的特色,也是优势。所以必须抓住这个特色来发展牦牛乳业。”刘成果强调。
产业化是必由之路
在刘成果看来,要想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化是必由之路。
虽然藏区牦牛优势明显,但因其分布区域广泛,产量偏低,而且受季节性影响,再加上产区交通不便,原料奶收集困难,以及生奶收购、冷藏、运输都存在诸多问题,实际商品奶的加工微乎其微。
长期以来,牦牛产区以牦牛乳为原料的乳品加工企业不少,但规模较小,而且工艺和设备落后,没有真正形成大规模的商品。有些甚至还处于传统落后的家庭作坊式初级加工阶段,致使牦牛奶制品仍呈现初制品多、半成品多、低制品多的局面。
近些年来,通过升级改造和新建企业,以及采用现代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甘肃、西藏、四川、青海等省区的牦牛乳业开始显现雏形。四川的红原乳业有限责任公司、青海的西部牦牛乳业集团、西藏的高原之宝牦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优秀企业纷纷涌现。
特别值得高兴的是,甘南藏族自治州随着企业的拉动,已经成为以牦牛乳为原料生产酪蛋白产品企业的集中区。其中,甘南华羚乳品集团是国内最大的酪蛋白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龙头企业,产品远销海外,在酪蛋白生产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生物制药等行业,是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国家扶贫龙头企业。
经过产业化的拉动,如今,甘南藏族自治州首府合作市已经成为全国的曲拉交易中心,交易量占全国80%左右,这让20多年前仅作为牧民日常食用和祭祀用品的牦牛曲拉价格由1.2元/千克提高到52元/千克,提高了43倍,对藏区牧民增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脱贫致富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华羚乳品集团以实践证明了藏区的牦牛乳业发展必须走产业化的路子,它的典范作用也为藏区牦牛乳业产业化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刘成果表示。
产业扶贫是治本之策
实践证明,强力推进产业扶贫是治本之策,是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扶贫措施,是继续深入贯彻扶贫开发方针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由输血到造血扶贫方式的根本转变,也是实施精准脱贫战略的长效机制。
“因为只有从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市场的需求,立足优势资源,选择发展特色产业,依靠龙头企业的拉动,才能够使贫困人口既能够稳定就业,又能够增加收入;既能够脱贫又能保证不返贫;既能帮助贫困户奔小康,又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刘成果指出。
为此,他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应依靠科技力量,继续揭开牦牛乳的神秘面纱。虽然我们已经大体上了解了牦牛乳的营养成分,但牦牛乳的生物活性等到现在并没有完全搞清楚,还有很多问题需要通过科学研究继续开发,“只有把这些活性因子都找到,定量地搞清楚,把它的功能搞明白,才能为下一步精深加工创造前提条件”。
其次,牦牛乳的产业链条应实现均衡发展。乳品产业的链条必须是紧密均衡的,链条的强度和稳定性取决于最薄弱的环节,龙头、基地、牧户都要均衡配套发展。“链条要均衡稳定健康,就必须要打造一体化的机制,这里说的一体化不是组织方式的一体化,而是利益机制的一体化。”刘成果表示,这个链条上最薄弱的是养殖环节,它是弱势环节,“因此要把链条打造好,要把牧户搞好,搞好牧户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推广合作社”。
第三,关于加工布局,应该把初加工设在基地进行,精深加工进园区,这样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时确保原料的质量。刘成果分析,奶的80%是水,初加工在基地去掉水可以减少运输成本;同时奶的黄金加工时间窗是4小时,超过4小时细菌就会开始繁衍,导致加工温度要提高,这就会造成奶中营养成分和活性因子等价值大打折扣。因此,为了保证奶的质量,最好在基地进行初加工。
第四点建议是关于产品结构。刘成果表示,除了牧民自食以外,牦牛乳加工产品的结构应该以干品为主,基本上不应做液态商品。因为牦牛乳本身的浓缩性很强,干物质很高,搞干品经济效益高,得率也比普通奶高。如果用于加工液态奶,它的优势就会被掩盖。只有加工成干品才能够走得远,做到精深,充分发挥其功能特点,打造健康产业,大幅度提高附加值。
在产品结构方面,刘成果还建议,牦牛乳产品应该要立足高端。“我认为产品要做到高端,消费市场、消费群体也要做到高端,消费价格也要高。因为牦牛乳本身有高附加值,不仅是物以稀为贵,而且也具有更好的性能。如果做一般的产品,价值出不来,对扶贫的拉动力度也小。”他指出,在“一带一路”战略中, “精品丝路·绚丽甘肃”就要抓住“一带一路”的机会,把高端的牦牛乳产品推向世界,通过中亚推向欧洲,最后走向全球。
第五,是要重视牦牛乳业的安全问题。“乳品安全重于泰山,‘三鹿事件’教训深刻,已经过去8年,到现在阴影尚存,消费者对于民族奶业的信心仍然不足。因此,安全问题就是乳品生产的生命线,安全事故一旦出现,企业基本上就要倒闭,所以一定要把安全搞上去。”刘成果指出,现在牦牛乳的安全问题关键靠企业,其次应该靠监督。
此外,刘成果还建议要对牦牛本身进行综合开发。“牦牛浑身是宝,要对牦牛进行综合开发,把牦牛的综合开发产品搞成旅游食品、纪念品,让牦牛大大地增值。甘南有两个产业,一个是旅游业,一个是畜牧业,只要把牦牛充分开发利用好,就能使得畜牧业和旅游业相得益彰。”他表示。
最后,他也建议甘南应该着重打造牦牛的产业文化。因为牦牛乳产业本身特色突出,资源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功能特色以及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历史也非常悠久。
“越是民族的、区域性的,越能够走向世界。”刘成果坚定地说,“要想让牦牛乳产业走向世界,需要以产品为载体,以品牌文化为灵魂,只有有文化内涵的产品才可以走得更远,传得更久。”他建议,甘南当地可以建设起关于牦牛、牦牛奶、牦牛曲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6年8月刊 高端访谈)
|
||||
发E-mail给: | ||||
| 打印 | 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