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7-11-27 17:6:21
| ||||
2014 年188体育app:开始实施《“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实践新的改革举措。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也制订了十年发展规划,鼓励学者们突破传统的“成就考证与描述”模式,尝试“理解和阐释与境中的知识”的新视野与新路径,将研究工作拓展到新领域。
重大突破
在竞争力强的中国科技史方向及其他新开辟的方向开展持续的研究。集中布局,重点突破,力争取得学术价值高、示范性强的研究成果。
“科技知识的创造与传播”研究(2011~2020 )
着重探索古代与近现代科学技术被创造和传播的史实及机制,主要研究科学概念与理论的创造、技术发明与创新的产生、思维方式与知识表达、知识的传播与重塑等前沿问题;采用新视角、新理论与新方法,展开案例研究与综合研究,争取在历史认知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走出“成就描述”的传统研究范式,并提出具有原创性的理论观点。
已经部署20 多个研究专题:中国天文学起源、早期传播与发展及认知逻辑研究/ 中国早期天文学和宇宙观(徐凤先);中国传统数学在早期的创造及形态特征/ 出土简牍与秦汉数学史(邹大海);晚商时期青铜器陶范铸造技术的创造与传播(刘煜);中国古代失蜡铸造的起源与发展及其与周边文明的关系——兼论技术传统的形成及其作用(苏荣誉);中国古代坩埚冶炼技术研究(周文丽);中国栽培植物的起源和传播(罗桂环);水稻在北方:10—19 世纪南方稻作技术向北方的传播与接受/ 苏轼的知识世界(曾雄生);宋代医学方书传播应用研究(韩毅);认知身体:清代《检骨图》研究(韩健平);中国古代“候气”理论、实验与传播研究(王玉民);丝绸之路上若干科技的传播(陈晓珊等);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的技术传播(陈巍);贸易、传教和科学的传播/ 法国皇家科学院、耶稣会士与跨国的知识传播(韩琦);西方自然哲学在明清之际的传播(孙承晟);清末民初物理教科书研究(王广超);德国兵工制造技术向中国的转移——以晚清民国时期毛瑟枪和克虏伯炮的技术本土化为例(孙烈);圆锥曲线知识在清代的传播与影响——兼论中国数学近代化的模式(高红成);近代数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以大学数学系为中心(郭金海);近代西医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张大庆); 道家心性论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历史、对比、启示(郑术);技术转移与创新个案研究——苏联运载火箭技术的发展(王芳);理论物理学在德国的兴起与发展(方在庆);中国理论物理“层子模型”研究(刘金岩)。陆续完成《科技知识的创造与传播研究丛书》(20余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史研究(2016~2020)
以史纲的形式,阐释1949年以来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史实与脉络,反映国家科学技术体制与战略布局的演进,探求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特征,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获得历史启示。
该项目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部分:一是新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张九辰、孙烈负责),以事业史与学科史的形式,阐释1949年以来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二是“聚智:20世纪关于中国科技发展的思想与国家战略”研究(张柏春负责),总结20世纪中国科学家与决策者如何思考本国科学技术发展并做出判断,探讨他们就中国科技发展所提出的方略。参与此项研究的主要成员来自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研究室和所内外的学者。
计划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史纲》,上卷为科技事业史,下卷为学科史;《聚智:20世纪关于中国科技发展的思想与国家战略》(一卷)。这将带动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方向的研究,为新中国科技史的综合学术研究做补白,并为国家科技智库建设做出贡献。
科技革命与国家现代化的关系研究(2011~2015 )
以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工业革命)与国家现代化的关系为主题,选择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俄国(苏联)、日本和中国为案例,从科技与社会互动的视角,研究文艺复兴之后经济、政治、军事与文化等诸多社会因素如何影响科学、技术与工业的变革,探讨科技的发展与革命怎样影响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该项目由8 个研究专题构成:科技革命与意大利的现代化(田淼、方一兵、陈悦、李昂);科技革命与英国的现代化(刘益东、高璐、李斌);科技革命与法国的现代化(姚大志、孙承晟);科技革命与德国的现代化(方在庆、孙烈、崔家岭、朱崇开);科技革命与俄罗斯的现代化(鲍鸥、王芳、翟翠霞);科技革命与美国的现代化(王作跃);科技革命与日本的现代化(周程、李杏、王东);科技革命与中国的现代化(张柏春、田淼、张久春、王斌)。目标是完成《科技革命与国家现代化》(丛书)。
重点培育方向
文化遗产的认知研究(2011~2020 )
以传统工艺和科技考古为主,认知文化遗产,解决重要学术问题。调查研究典型的传统工艺,发展新的研究方法;揭示文物与遗址等遗产的科技内涵、文化价值等;开展田野调查、模拟实验与数字化仿真。
与所外同行通力合作,积极参与国家的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计划。2011~2015 年的研究专题包括:甘青地区史前人和植物遗存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马敏敏);中国古玉加工工艺研究(关晓武、吴世磊、刘彦琪);中国古代冶金用坩埚的生产和使用(周文丽);丝绸之路汉晋纺织品研究(刘辉);传统草木染色样研究(赵翰生);郑和船队航海技术研究(陈晓珊等);传统工艺考察及资料整理(李劲松);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技艺的调查研究(杨丽凡)。2016~2020年的研究专题聚焦于:先秦青铜器、车辆、机械等制造技术的综合认知(关晓武、苏荣誉、孙烈、吴世磊等);建筑木作工具研究(任丛丛);古代指南针模拟与复原(黄兴)。
西方科技史研究(2016~2020 )
以比较史、传播史等为路径,开展西方科学技术的学科史、制度史、国别史,思想史与科技哲学的研究。
除了“科技知识的创造与传播”项目和中外比较中心安排的西方科技史研究专题,还将开展两个项目的研究:一是科研体制与知识创新的关系研究(李萌、张柏春等),选择近现代科技史上的典型案例,探讨知识创新与科研体制的关系;二是科技创新长时段规律研究(姚大志等),对科技发展的中长期的特征、模式与规律进行总结与理论分析。这些研究将为科技态势分析和科技战略布局提供启发。
中外科技发展比较研究(2011~2020 )
基于中国科技史研究的优势和对世界科技史研究的开拓,开展不同视角的中外科技发展比较研究。构建国际合作平台与人才培养平台,邀请国外专家参与中方的课题,共同探究科学技术在东西方文明传统中的发生与发展,阐释知识的增长及其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主要研究专题包括:中外数学与力学史比较(田淼、张柏春、邹大海、陈悦等);17~18 世纪耶稣会士科学家在欧洲与中国的科学实践(田淼、Rivka Feldhay);中国与俄罗斯航天技术的比较(王芳等)。
科技与社会研究(暨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2011~2015年,以科技史、科技哲学、STS、管理科学等研究为依托,开展科技战略研究和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承担188体育app:及其学部的研究任务。参与完成《学科发展战略总报告》和《科技发展新态势与面向2020 年的战略选择》等研究报告。
2016~2020年,聚焦于科技的社会风险,以可持续发展和负责任创新的视角研究科技风险的防范、治理和预警,如刘益东、高璐、姚大志、王彦雨等学者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对科技风险及科技伦理等相关领域的国内外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与评析,从科技史、科技哲学、STS 等视角对科技风险进行案例研究和深入分析,对核科技、生物科技、信息科技、纳米科技、智能科技、医药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等高风险领域进行历史梳理、案例分析、热点探讨、前沿考察与发展预测及预警。
科技典籍整理与研究(2016~2020 )
基于古代科技史与科技文献研究的雄厚积累,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与高等院校、重要图书馆与出版社合作,组织整理、点校与研究重要科技典籍,出版《中国科技典籍选刊》(孙显斌负责)。
在国家古籍整理规划的支持下,已经策划并获得国家资助计三辑共11种:第一辑3种:王祯《农书》、梅文鼎《勿庵历算书目》、戴震《考工记图》,已经出版;第二辑4种:《武经总要》、李长茂《算海说详》、李天经《历引三种》、方以智《物理小识》;第三辑4种:《天工开物》《治历缘起》《明清稀见兵书四种》《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广要》。
其他科研项目
除了“重大突破”和“重点培育”之外,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还部署了其他项目,或承担了科学院和国家的研究任务:一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科技史卷编撰,188体育app:传播局与中国大百科出版社立项,张柏春研究员负责;二是地质学在中国的本土化研究,188体育app:立项,韩琦研究员负责;三是188体育app:农业史编撰与研究,188体育app:立项,曾雄生研究员负责;四是中华大典·数学典,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立项,郭书春研究员负责。
在188体育app:的支持下,研究所改进管理与服务:一是合理配置人力、经费与设施等资源,将人才引进与培养、科研条件建设、科研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实行以重要产出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注重评估重要项目的完成情况、解决学术问题的质与量、在国内外学界的影响,或对国内学界与政策制定等的实际贡献等;三是鼓励国际化的研究与成果发表,加强研究生与青年科研人员的国际化培养,欢迎国外学者到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做短期和长期研究。■
(本文由188体育app: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提供)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7年11月刊 展望)
|
||||
发E-mail给: | ||||
| 打印 | 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