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铄/整理 来源: 发布时间:2017-3-15 20:47:50
博主举报哈佛大学学术造假
 
2009年3月24日,188体育平台博主郭磊发表了一篇名为《发生在哈佛医学院的一起严重学术造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30383-221513.html)的博文,在短短数日内点击量就过万。
 
一石激起千层浪。郭磊在博文中指出,哈佛大学医学院涉嫌群体学术造假,引发了学术界的关注和讨论。
 
“皇帝新装式”的学术造假
 
自1998年起,郭磊曾先后赴哈佛大学医学院留学和工作七年有余,在此期间,主要从事多囊肾(PKD)相关基因的功能和病理机制研究。
 
多囊肾是一种较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其典型特征是全肾布满大小不等的囊肿,压迫肾脏直至衰竭。有数据显示,美国每500~1000人中就有一人罹患此病;每位病患背后就有可能是一个家族,影响较广。因此,在美国,多囊肾疾病的研究颇为热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对此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2002年,郭磊被聘为浙江大学教授后,于次年应哈佛实验室主任的邀请,到哈佛大学医学院继续多囊肾方面的研究。
 
就在他来此进修之际,该实验室刚刚发表了一篇《自然—遗传学》的研究论文,证明引起多囊肾的蛋白定位在细胞的纤毛上,“完美地解释了PKD基因的突变为什么会引起多囊肾”。
 
随后两三年内,国际上不少科研小组纷纷跟进,“一时间,PKD蛋白位于细胞纤毛上,多囊肾的病理机制为细胞纤毛感觉功能的缺失,成为了多囊肾领域、细胞生物学领域和神经感觉领域等几大生物医学领域的白热点”。郭磊在博客中写道,“这个发现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它对长时间来人体细胞纤毛为无用的进化痕迹细胞器的重大科学共识提供了一个重要反例。所以,这个发现被誉为生物医学科研的重大突破级发现”。
 
那时郭磊刚到哈佛,也将科研方向放在这个经多小组验证过的重大突破上,然而在研究过程中的种种碰壁却让他不断产生自我怀疑,“这一段时期的确是我科研生涯中最痛苦的时期”,他回忆道。
 
在不断调整细胞、质粒和试剂,进行重复验证实验后,他发现,该实验室此前所发表的实验结果“其实是实验方法和试剂导致的假象”,是由抗体的非特异性结合造成的。他认为,多囊肾领域这一重大科学进展,竟可能是这样一种“皇帝新装式的东西”。
 
随后,他回忆,自己在多个场合报道了自己的发现和观点,并多次向实验室主任和科主任谈及他的顾虑,但均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应,甚至遭受暗示性言语威胁。期间,他也与多囊肾领域的其他权威交流意见,亦未获得有效反馈。
 
2007年4月,他向主管科研诚信的副院长Margaret Dale当面报告了该涉嫌科研造假的现象,但很快就收到了“实验室主任要我走人的E-mail”。即便是他于当年11月向美国健康和人类服务部科研诚信办公室(ORI)报告了此事,随后开展的内部调查也是不了了之。
 
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篇博文一经发表,引发了188体育平台博主的诸多关注。为了探求事情的真相,彼时,时任美国阿肯色大学纳米研究所研究教授、《纳米研究快报》(NRL)主编王志明热心参与进来,组织了一场针对郭磊博文及有关论文的后同行评议(即论文出版后的同行评议,PPR),展开对郭磊所控告的集体造假的调查,并收到了被指控当事人及相关领域专家的回复。
 
加拿大国家研究理事会名誉教授James Whitfield回复道:“我惊讶于哈佛的人明显没花一点时间和精力来解决这个问题,没有细心安排一组经过独立监督的实验来验证或明确反驳郭博士可能很严重的意见。”
 
根据媒体报道,多囊肾领域的研究者、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陈兴珍回复说,他认为自己的实验数据表明,一些带有绿色荧光蛋白的PKD蛋白突变体比野生型蛋白更容易出现在纤毛上。
 
陈兴珍与Zhou Jing曾合作在《自然》发表过文章,他认为郭磊所提及的Zhou文章中一些实验数据需要更严格的对照试验。
 
作为该领域研究的主要人物、耶鲁大学的Joel Rosenbaum则否定了郭磊的指责。但郭磊认为他“没有回答我的(科学)问题”,并且“顾左右而言他,避开实质科学问题,为自己实验室起源的PKD严重学术造假辩解”。
 
“美国学术界的约束系统要好一些,与中国相比,是不可相提并论的。”陈兴珍说。与之看法类似,王志明也说,根据后同行评议引来的反映,“我个人分析,哈佛的初期工作可能是有些问题,但是我绝对不认可郭磊的大范围集体造假指控。”
 
哈佛医学院博士后张天翼作为生物学研究的大同行,写了两篇博文对郭磊提及的一个技术问题,为哈佛方作了辩解。但张天翼很快就删去了这两篇博文。
 
张天翼当时曾告诉《科学新闻》,“郭博士没有必要把自己太多的时间放到一件明知道不会有结果的事情上”,“我从一开始就认为这是属于科学界的事情。如果在科学界解决不了,可以到法律界解决。我认为这两种解决方法是对郭博士最有利的”。
 
郭磊所指控的“集体学术造假”事件,在不断升级发酵后,引起了《科学新闻》《中国新闻周刊》等多家媒体的广泛关注。
 
郭磊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03年在《自然—遗传学》发表的这项科研发现验证和发展了2002年中耶鲁大学Rosenbaum教授实验室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的观点,很好地解释了PKD基因的突变为什么会引起多囊肾等疾病。因此,这篇文章发表后在生物医学界引起了很大轰动。
 
“最新生物医学成果鉴定的一般方式是同样或类似的结论由不同的实验室相互验证。一个新的科研成果如果能被不同实验室相互独立证实,通常在较短时期内就能被界内同行认可。”他评论道。
 
因此,一时间美国甚至世界多地的科研小组纷纷跟进该突破。在两三年内,几乎所有突变引起多囊肾的蛋白都被发现定位在细胞纤毛上,他指出,有类似发现的文章多达数十篇,其中不乏《自然》《细胞》等一流学术杂志的文章。
 
郭磊在媒体上表示,如果第一篇文章是“诚实的错误”造成的话,是可以理解的。这在科学研究中是难免的。但大量的、以此数据和现象为出发点的后续研究,不可能没有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后续科研小组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或有意隐瞒,那就是学术不端。这和当年发生在法国的N射线集体造假事件非常相似。当然,他们这么做的动机,在于为了能更容易发表文章和获得科研资助。
 
郭磊在博客中最后强调:“美国哈佛等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的那些造假的研究人员,才是真正的学术江洋大盗,才是现在学术腐败和科学造假的源头所在。正如美国华尔街起源的高级金融造假会冲击全世界一样,哈佛起源的高级学术造假,若不能及时揭露和制止,必将蔓延到全世界,祸害整个人类社会。”■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7年2月刊 回响)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