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记者 张思玮 来源: 发布时间:2017-8-11 11:4:6
| ||||
相比父辈们,山西太原的王毅(化名)算是幸运的。
他的幸运一方面是指,他当时已经66岁,而这一“高龄”已经远远超过他们家族所有的长辈与同辈;另一方面则更多源于,在恰当的时候,遇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科主任令狐恩强。
因为几十年来,他们的家族一直被“活不过60岁”的疑云笼罩,包括他父亲及兄弟姐妹在内的所有长辈均因消化道肿瘤去世,且年龄都未超过60岁,最年轻的逝者仅48岁。
数年前的一次偶然机会,他来北京出差,特意去了一趟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科想寻求答案,当时接诊的医生正是令狐恩强。
“考虑他的家族情况,我特意叮嘱他,每年至少要做一次内镜检查。”令狐恩强的叮嘱,王毅一直牢记在心。工作再忙,他也会抽出时间来北京做检查,果然,令狐恩强发现了他身体存在的早期肿瘤,经内镜下切除达到痊愈。“其实,这就是将肿瘤‘扼杀在萌芽中’,避免肿瘤发病后对身体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而实际上,很多消化道肿瘤患者往往都是症状很明显后才去就医,而此时,往往都已是肿瘤的中晚期。“这不仅需要花费高昂,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也会大打折扣。”令狐恩强有些痛心。
他觉得,如果这种“看似意外”的事情,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更早些时候,或许情有可原。而时至今日,内镜技术水平早已不可同日而语,特别对于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的患者来说,由于忽视内镜普查,而出现“肿瘤发现即晚期”的事情,就似乎有些不可原谅。
“多了一份选择”
1985年,令狐恩强大学毕业,刚刚接触到消化内镜,那时候国内大多数医院使用的是纤维内镜。
“傻大笨”这三个字是令狐恩强对纤维内镜的总结。“这只是与现在技术的对比。当然,相比过去只有手术解剖后才能一探究竟,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那时候,消化内科的老医生主要职责之一就是教给新医生“如何通过示教镜看镜子”。“可以说,我们都是在黑暗中不断摸索,在微乎其微中寻找哲理。”令狐恩强笑称,那时候消化内科医生更像狙击手,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即便如此,检查结果也会因医生水平有所差异,甚至会出现误诊。
电子内镜的出现,终于可以让消化内科医生摆脱“独眼龙”的状态。因为它可以把检查情况及时地反映到荧光屏上,检查者可以用双眼在适宜的距离观察放大了的图像,能够发现细微的解剖异常和病理改变,而且还可录像,作为资料备查。
正是凭借检查和治疗痛苦小、时间短、诊断率高、效果好,安全度高等优势,电子内镜时至今日依然是国内消化道肿瘤筛查与诊治的“主力军”。
“不管是纤维内镜,还是电子内镜,它们都是一种有创行为,存在一定的并发症。”令狐恩强表示,通常有创内镜的并发症有:咽部感染、食管穿孔、胃穿孔、胃出血,此外,还有极少患者会出现因咽喉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的心搏骤停,还可能出现因患者用力咬牙垫而恶心,发生颞下颌关节异常运动引起脱位的现象。
不过,磁控胶囊内镜的出现,则让那些恐惧胃镜的人群,又多了一份选择。
据令狐恩强介绍,受检者只要服下内置摄像与信号传输装置的药丸大小的胶囊即可。这种胶囊会随磁控力在受检查者体内移动并拍摄图像,医生利用体外的图像记录仪和影像工作站,了解受检者的整个消化道情况,从而对其病情作出诊断,期间受检查者可以正常与医生交流,无丝毫不适。完成使命的胶囊将自动被排出体外。
“磁控胶囊内镜与电子内镜并不是取代的关系,两者是一种有益的补充。而磁控胶囊内镜在人群筛查监测方面优势会更加明显。”令狐恩强说。
“身体也需定期保养”
正是基于技术的革新,以及几十年临床深入研究与探索,令狐恩强创新地提出消化道癌诊治的新模式:消化道肿瘤早期鲜有症状,有症状的时候就已是中晚期了。所以,我们应该往前再推一步,在无症状期开始,对高危人群筛查,这个时间段有病变仅仅在黏膜表层,我们有能力在内镜下把癌变的部分黏膜剥离,不用切除器官,这样就大幅度提高了消化道肿瘤的治愈率。
因为通常消化道肿瘤的病变最初发生在黏膜层或上皮层,此时病变组织尚未侵袭到固有肌层。而从无症状期到有症状期至少需要半年到一年左右的“窗口期”。“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介入,就能阻止70%以上的消化道肿瘤患者发展为进展期癌。”令狐恩强表示,临床上发现早期肿瘤通常的治疗原则是:以内镜切除为主,外科治疗为辅,放化疗为补充。
相比切除器官,这种只切除病变组织的方法,令狐恩强称之为“超级微创”。“切除器官,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大打折扣,如果仅仅是切除病变组织,几乎对患者没有影响。”
“人体就好比汽车一样,你平时定时去4S店做保养,汽车的性能肯定会更好,开得时间也会更长。如果你只顾得开车,不定时保养,汽车的使用寿命自然会缩短。”令狐恩强表示,消化道癌诊治的新模式不是过度医疗,反而是更大程度节省了医疗费用。
如果遵循令狐恩强的这种诊治理念,我国内镜检查的普及率势必会大幅度提升,随之带来的便是,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将大幅度下降,“开大刀”的机会也会减少。
而这,恰恰符合我国推行的分级诊疗政策。一级或二级医疗机构进行消化道肿瘤初筛,三级医疗机构对初筛结果进行核准,对于有早期肿瘤病变并切除。
“我们行动别太晚”
如果说在目前的国情下,实施大规模普遍筛查消化道肿瘤还有些“捉襟见肘”的话,那么,令狐恩强认为,对于高危消化道肿瘤人群的筛查应该成为“规定动作”。
所谓的高危人群应该如何理解呢?令狐恩强解释说,可以从三方面考虑:一是指高危地区的人,一般是与生活习性相关的,比如食管癌在华北地区呈高发趋势,高发的原因主要是饮食等因素,如吃的比较烫、常吃腌制泡菜等,这些都是诱因。二是家族性的消化道疾病,比如父母亲有一方面患有消化道癌,后代就属于高危人群,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家族性结肠息肉病。三是有慢性疾病背景的人群,比如有重度萎缩性胃炎的患者,结肠里有息肉,所以要定期进行检查。
是不是高危人群只有通过内镜方式进行筛查?面对《科学新闻》记者的提问,令狐恩强给出的回答是:内镜筛查(电子内镜与磁控胶囊内镜)是对消化道肿瘤筛查最准确的方式,此外,血液的肿瘤标志物、钡餐造影、超声检查也都可以在不同程度对消化道肿瘤筛查起到一定作用。
“其实,消化道肿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行动太晚了。”令狐恩强说,如果像王毅的家族,每个人都能定时监测,“活不过60岁”早已成为往事。■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7年7月刊 破局)
|
||||
发E-mail给: | ||||
| 打印 | 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