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记者 唐琳综合报道 来源: 发布时间:2017-8-11 11:4:6
| ||||
从《浮士德》所塑造的人造人“荷蒙克鲁斯”,到《星际穿越》中出尽风头的TARS,披着科幻外衣的机器人被人类日益累积的智慧赋予了无数的科技与灵感。现在,它们正在走出艺术领域成为普通人的日常。工程师们正在把医用机器人的大小和功能做到极限,使它们可以轻松进入人体,从而在医学介入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今天,当您走进医院,吞服胶囊机器人,让这位微型身材的医生诊查你的消化道内部,已经不再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
胶囊身材 可以吃下去的机器人
胃镜你做过吗?联想到长长的检查管插入你的口腔直达胃内……是否让你不寒而栗?还有更多你不敢想象的事:传统胃镜不是一次性设备,每天有很多人都在使用同一根管子插喉……
很快,人们就会放弃这样的检查方式,而改为随水吞下一粒胶囊胃镜。这个“有眼有脚”的机器人,能在15分钟左右对你胃内的每一个角落进行拍摄,在你毫无知觉的情况下完成胃部检查。期间,上万张清晰的图片将传输至医生设备,用于详细观察消化道内情况,检查完毕,胶囊会随着胃肠道里的食物残渣被一起排泄。
“胶囊机器人”的学名是磁控胶囊胃镜系统,医生可以通过检查设备精确操控胶囊机器人在胃内的运动,改变胶囊姿态,控制胶囊动作,按照所需的角度对病灶重点拍摄,从而达到全面观察胃黏膜并做出诊断的目的。由于不受操作时长限制,磁控胶囊胃镜系统的数据采集更加全面,真正实现了无痛、无创、无交叉感染舒服洁净的胃部检查。这一粒小小的胶囊,就如那七十二变的孙悟空一般,在你的胃部一窥究竟,而你大可乐享这一过程,不再对内镜检查有额外的负担。
磁控胶囊胃镜系统在检查过程中,图像被无线传输至便携记录器,数据导出后,还可继续回放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这也突破了被动式胶囊内镜只能随消化道的蠕动而运动、无法定位其在消化道内的准确位置、也不能被医生主动控制的技术局限,在独有的磁场精确控制技术的支持下,被动式胶囊内镜真正变为“有眼有脚”的胶囊机器人。
这么一个小东西,真的能准确的反映胃里的情况,诊断疾病吗?与常规电子胃镜相比,检查的准确率到底怎样呢?
对于这点,大可不必担心,胶囊胃镜对胃部疾病检查的准确性早已获得国际医学界认可。有关其检查准确性的研究文章于2016年9月在美国权威学术杂志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临床胃肠学和肝病学》)作为封面文章发表,研究结果表明:胶囊胃镜的检查准确性与电子胃镜高度一致。消化内镜强国日本也在其行业权威期刊《日本消化器内视镜学会杂志》上于2017年1月重点推介了这篇国际影响力巨大的学术文献。
颠覆传统 早诊早治相结合
中国是癌症高发国家,胃癌发病率高居世界首位,每年新发胃癌68万例,因胃癌死亡50万例,死亡率高达80%,胃癌筛查势在必行。据保守估计中国每年有1.2亿高危人群需要做胃镜,但我国专业内镜医师不足4万名,巨大的医疗资源缺口造成绝大多数亟需做胃镜的患者无法得到检查。
将胶囊胃镜机器人的“早诊”和电子内镜的“早治”相结合,是改变我国胃疾病诊治严峻形势的高效可行途径。除了无痛无创无麻醉的舒适性特点,磁控胶囊胃镜机器人操作简便,普通医护人员经培训后即可轻松上手,不必依赖专业内镜医生。同时,胶囊胃镜没有操作风险,适合在中国各类基层医疗机构、体检中心广泛使用。
现在,越来越多长期受胃病折磨的病人以及懂得关注自身胃健康的人群,纷纷把胶囊胃镜纳入自己的日常体检计划。目前,磁控胶囊胃镜已广泛应用于全国30多个省的近千家医疗机构,为胃病患者及胃癌高风险人群提供舒适而精准的胃部检查。
中国智造 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胶囊胃镜机器人作为中国自主创新项目,被医学界称为“21世纪胃疾病检查和内镜发展的革命性创新”,入选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更荣膺“中国2016十大医学进展奖”。
可以预见,磁控胶囊胃镜将改变人们以往体检不查胃的惯例,成为常规体检项目,相信随着这项全新胃镜技术的逐步普及,我国胃病高发的现状也将获得有效控制。
科技让生活更美好,在未来的发展蓝图中,科研人员还将开发出多种具有特殊功能、更加智能的系列产品。例如将于2017年投入临床的振动胶囊机器人(用于治疗肠道疾病)、检测幽门螺杆菌胶囊胃镜、显微胶囊内镜(用于观察细胞是否癌变)、胃肠动力检测胶囊(用于评估病人胃肠动力)……
临床应用 让患者摆脱胃癌魔影
1. 拒不做胃镜的老太太查出胃癌
郑阿姨今年69岁,如果问她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什么地方记忆最深刻,她定会毫不犹豫地说:“医院!”的确,郑阿姨50岁以后的人生,几乎是用病历堆成的:50岁时检查发现胆囊多发结石,做了胆囊摘除,后又查出中度贫血,同时还患有高血压病,长期服用降压药,还同时患有甲减等慢性病。
这几年,郑阿姨又患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血管多处狭窄,先后放置了3枚心脏支架。尤其是在2014年心脏支架手术之后,长期服用抗凝药的她常常感觉胃痛,医生多次建议她做胃镜检查,但已经被各种病痛折磨了多年的郑阿姨态度十分坚决:“不做,真的不想再受罪了”。
在间断上腹痛7个月,黑便1个月,加重3天后,郑阿姨的家人不顾反对强行将她带到301消化科。李贞教授在了解情况后责怪家人说:“你们怎么不早点带老人过来呢?我们医院早已引入胶囊胃镜,早该为老人检查!”
听说磁控胶囊胃镜没有任何痛苦,老人很快接受了检查,结果显示:胃窦附近有巨大隆起溃疡性病变,表面凹凸不平覆污秽物,是胃恶性肿瘤。由于发现及时,郑阿姨很快接受了手术,目前健康状况良好。
2. 逃脱死神魔掌的准新娘
29岁的小楠是个马上准备结婚的美女医生,本应欣喜待嫁的她却无论如何也开心不起来——持续一个月的腹痛加食欲不振让她整个人消瘦了一大圈。准老公见状心疼得不行,“咱们快去医院检查吧,婚事先往后放一放。”怕小楠受苦,准老公专门为她选择了舒适无创的磁控胶囊胃镜。
小楠有胃溃疡史,平日里忙于工作,饮食作息都极不规律,最近又操劳婚礼,还以为是老毛病犯了,但检查结果却让她大吃一惊:胃体黏膜皱襞形成结节状改变,回肠末端发现的淋巴滤泡增生,是弥漫性淋巴瘤!
“年轻人平时工作生活压力大,饮食作息不规律,对胃健康缺乏关注,因此耽误治疗酿成悲剧的不在少数。”301医院消化科副主任李贞教授如是说。
幸而发现及时,小楠接受了手术治疗,目前已经康复,很快就要举办婚礼。
3. 多年无胃镜可查的袁女士
五十多岁的袁女士最近胃疼得厉害,但不敢去做胃镜,因为她是地中海贫血症患者。地中海贫血症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血红蛋白的珠蛋白肽链生成障碍引起的贫血。重型或有溶血危象的患者常常需要输血,绝对不能受强烈刺激,更不能受创伤。
就在多方求医问药无果的袁女士打算放弃胃部检查时,朋友在新闻联播上看到了新型胃部检查方式——磁控胶囊胃镜,它完全没有痛苦和创伤,更没有刺激,只需要服下一颗胶囊,就能轻松查胃,很快,袁女士接受了胶囊胃镜的检查。
诊断结果出来,她患上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胃部出血和十二指肠球炎,医生建议她要保护胃黏膜治疗,注意饮食。
这次检查让袁女士很满意,也终于可以对症下药治疗胃病了。她决定每年都要复查一次!
周某,女,50岁,无胃病史,持续一月腹痛后前往医院检查,胃窦处发现肿瘤;
马某,男,29岁,烟龄9年,食欲不振前往医院检查,胃体内发现早癌;
张某,男,70岁,胃痛一个月前往医院进行胶囊胃镜检查,确诊为胃癌,病变已转移。
上面的故事绝非个例,胃癌离我们从不遥远。
来看一组令人沮丧的数字。
2016年夏季,通过利用磁控胶囊胃镜在无症状人群中进行筛查的结果(部分)显示:深圳地区共检查100例,健康3例;海南地区共检查162例,健康0例;天津地区共检查112例,健康0例……
烟台地区的问题则更为突出,烟台美年大健康体检中心2016年针对无胃部症状体检人群开展磁控胶囊胃镜检查共453例,在重大阳性指标中,胃癌6例、溃疡8例、息肉35例、萎缩51例,胃癌比例高达1.3%!对比以往我国无症状人群中消化道癌发病比例1.3‰的数据,烟台地区胃癌发病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为何烟台地区胃癌问题尤为严重?无症状人群中发病比例如此之高,给烟台人何种警示?当地卫生部门又该如何指定针对性的胃癌筛查策略?
胃癌发病隐匿,早期不具有典型症状,在无症状人群中极易被忽视。烟台地区的筛查结果表明,对胃癌高发地区人群进行舒适化胃镜筛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实也证明,磁控胶囊胃镜的舒适安全等特点为胃癌高发地区筛查举措的实施提供了有效途径。
急需爱胃 心内患者终于有镜可查
“我胃不舒服,想做个胃镜查查,但没处给做。”面对记者,接受过心脏支架手术的张伯有些无奈。
长期以来,心脏支架术后患者面对胃部疾病困扰时一直处于“无镜可查”的尴尬境地,而他们恰恰是因长期服用对消化道具有伤害性的抗凝药,胃部急需关注,急需进行胃镜检查的人群。
由于传统电子胃镜属于侵入式检查,可能会对身体器官造成创伤,而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一旦发生消化道出血,后果将不堪设想。为了接受电子胃镜检查而暂停服用抗凝药物同样具有极大风险,因此造成血管栓塞悲剧的例子不在少数。
而磁控胶囊胃镜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它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检查,医生不必再担心传统胃镜镜身机械性损伤造成的大出血,患者检查前也无需停用抗血小板药物,避免了因停药增加的血栓风险。胶囊胃镜让心血管病人消化道“有镜可查”,降低心内术后消化道并发症风险,使胃镜检查从不敢做、不想做、不能做到舒舒服服做,造福广大心血管病人。护心也要爱胃,胶囊胃镜同样关爱着这群特殊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人群。
抗凝药带来的消化道损伤,是医生和患者共同关注的话题。但由于这类患者不适宜电子胃镜检查,所以在世界范围内,一直从未有针对这一问题的相关课题。为此,科技部十三五重大专项特别成立了由心血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韩雅玲牵头的研究项目,利用胶囊胃镜对心脏支架术后患者消化道健康展开跨学科课题研究,这一研究填补了国际空白,为世界医学开启了新篇章。■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7年7月刊 展望)
|
||||
发E-mail给: | ||||
| 打印 | 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