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力 记者 唐琳 来源: 发布时间:2018-12-5 18:23:33
日本科学未来馆:用科学理解世界

 
一个蓝色的球形和环绕它的多条白色圆弧,共同构成了日本科学未来馆的主体标识:它同时代表着“地球与卫星轨道”“细胞分裂”“地球上的各种网络”“电子的运动”等概念,象征着科学未来馆的主题。
 
2001年夏天开馆的日本科学未来馆位于东京著名的观光胜地台场地区,是日本最好的科学类博物馆之一。它的设立理念是为所有人提供一个场所,共同思考和探讨科技作为一种文化,会对社会起到怎样的作用以及对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
 
描绘未来
 
走进科学未来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悬挂在6楼高空中不断变幻着的美丽球体,这就是科学未来馆最具标志性的展品——“Geo-Cosmos”。它充分体现出了现任馆长毛利卫“与更多人共同分享从宇宙看到的美丽地球”的美好愿望。
 
Geo-Cosmos 实际上是一个直径达6.5米、表面镶嵌着约100万个LED的球体显示器,它可以根据卫星数据等模拟地球、月球以及各类行星的形态,还可显示全球海面温度、全球变暖状况等。你既可以在圆弧形的空中楼梯上从空中观赏,也可以躺在一楼舒适的躺椅上仰望这个不断变化的“地球”。
 
科学未来馆的常设展由三个展区构成,它们分别为“探索世界”“创造未来”以及“与地球相连”。这些展区均是在一流科学家和科技人员的指导下设计完成的,共同从宇宙、生命、信息等宽广视野对当前的尖端科学技术进行解析。
 
“探索世界”展区是一个探讨宇宙和太阳系、地球环境以及人类生活的世界大环境的展区。在这里,你既可以体验中微子观测,也可以利用加速器探测基本粒子和宇宙;既可以感受模拟国际空间站的震撼,也可以见证不断进步的医疗技术。
 
我们要怎样去构筑丰富多彩的未来呢?“创造未来”展区或许能够给出一个答案。在这里,网络物理模型、人形机器人等元素能让参观者更好地思考我们理想的社会和生活方式以及应以何种方式去实现它们。
 
“与地球相连”展区可谓凝聚了科学未来馆的所有精髓。参观者可以通过最尖端的技术和数据,感受并理解连接地球上所有生命与环境的“纽带”——这既是地球生态系统中各种各样生命之间的“纽带”,也是在地球46亿年的漫长岁月中诞生的人类与地球之间的“纽带”。
 
除了大名鼎鼎的Geo-Cosmos,展区内另一个叫做“Geo-Palette”的在线服务系统也非常引人注目。通过这个服务,人们可以根据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信息,绘制出一张独一无二的世界地图。它有数百种数据可供选择,并能把不同数据叠加到一幅地图上予以呈现。因此,不论是对地球环境还是人类活动,你总能发现点儿新的东西。
 
“与地球相连”展区内还摆放着大小共13台互动板。通过这些互动板,人们可以自由地搜索全世界科学家及研究机构提供的各种地球观测数据。互动板的操作非常简单,通过触摸屏即可任意地搜索有关信息。
 
三大支柱
 
与常规科学馆不同的是,科学未来馆非常注重参观者的参与度。在这里,不仅有可以亲手触摸、亲身参与的常设展览和企划展,还有实验教室、演示说明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科学未来馆的每个展厅都有科学交流员以及志愿者进行现场讲解,其中有些还是退休后来义务帮忙的老者。他们会与观众进行多种互动实验,如在显微镜下观察DNA、自己动手制作机器人等,使参观者在亲身体验尖端科技的同时,思考科技的意义。
 
科学未来馆总结了自身发展的三大支柱,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传播科学。科学未来馆通过常设展、专题展、网站、出版物、影像等丰富多彩的方式来传播作为“新知识”的尖端科技,同时用简明易懂的说明让普通人也能对高度专业的科技领域产生兴趣,并为此研究开发表达及交流的方法。
 
第二个支柱则是对于人才的培养,即通过上述的“传播科学”活动,形成独特的人才培养系统,在馆内外培养科学交流员。
 
在科学未来馆,科学交流员不仅负责为参观游客进行解说,还需要在各种活动及展览上一展身手。5年任期满后,作为拥有科学交流经验的人才,科学交流员将活跃于各大研究机构、大学、科学场馆和企业。此外,科学未来馆还为对科学交流知识有需求的外部人才提供进修机会。
 
第三个支柱就是建立纽带。科学未来馆将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媒体、志愿者、会员、入馆者、行政机关、学校、其他科学馆、产业界当作自身与社会之间的接口,努力构筑与它们的关系。科学未来馆经常会面向这些“接口”举办交流合作活动,旨在通过活动加强尖端科技与普通公众之间的联系。
 
“科技的发达虽然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但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了气候变化、能源问题等地球的承受极限。为使100亿人在地球这个行星上得以继续生存,我们有必要面对现今整个地球所存在的问题。”毛利卫表示。
 
也正因如此,自开馆以来,日本科学未来馆始终致力于考证科学的作用,汇集各种领域的“智慧”,邀请公众一同思考、提出建议,从而为人类的未来作出应有的贡献。■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8年11月刊 科研地标)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