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记者 袁一雪 冯丽妃 来源: 发布时间:2020-9-13 6:37:43
| ||||
600多年前,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将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输往沿途各国的同时,也开启了海洋合作的篇章。 600多年后,在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开幕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为大会发来贺信指出,要促进海上互联互通和各领域务实合作,积极发展“蓝色伙伴关系”。 70年来,海洋所一直是海洋科学国际合作的积极践行者。
国际合作七十载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 海洋所自成立以来始终将目光投向世界,致力于国际合作力度和层次的提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海洋所就率先派出科技人员到国外学习和工作,同时开展了“中苏渤海、黄海、海南岛的海洋生物调查和中越北部湾海洋综合调查”以及中德合作研究等。 1975年,由188体育平台院士、海洋所前所长曾呈奎任副团长的我国第一个科学家代表团访美,与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等海洋科研机构,重启我国与国际海洋科技合作与交流之门。 此后,海洋所不断参与国际海洋科技、学术研讨会,并以海洋所为平台举办一系列大型学术会议,将世界海洋科技目光引向了中国。海洋所在国际海洋学界取得的成就,也成功赢得了世界海洋学界的瞩目和尊敬。 “没有国际合作,或许我们会摸索更长时间。”海洋所所长王凡直言。 加强合作,拥有国际海洋科技话语权,是一代又一代海洋所科研人员不忘初心的坚守。 2012~2019年,海洋所先后成功举办的世界级国际学术会议有:第二届有害藻华与富营养化开放科学大会、第七届国际甲壳动物学会议、第九届国际海洋生物技术大会、第十八届国际扇贝研讨会、首届海洋腐蚀与污损国际研讨会、第一届西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国际开放科学大会、第二届全球海洋观测系统指导委员会会议、第三届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大会、第十一届海峡两岸海洋科学研讨会等。 “近五年来,海洋所与海洋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签订合作协议20余项,并开展实质合作。”王凡介绍道。 目前,海洋所共承担国际合作项目100余项,其中包括188体育app:、科技部、188体育app:等国际人才计划50余项。如今,海洋所科学家在国际组织、期刊编委任职达80余人次,包括NPOCE科学指导委员会主席、国际海洋研究委员会 (SCOR)副主席、国际有害藻类研究学会(ISSHA)副主席、地球化学学会GCA副主编、IODP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PICES)委员等,有效提升了中国在海洋科学方面的话语权,强化了研究所在国际组织中的学术影响力。
以真诚促合作
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与我国隔海相望,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国家,位于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关键区域,也是全球最大的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 若要探究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的根源和效应就必须与印尼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要建立合作,要先建立互信。”王凡邀请印尼方面科研人员来青岛考察。一次,印尼人员到达中国后恰逢伊斯兰教重要的宗教节日,海洋所主动联系青岛市伊斯兰教协会秘书长,为他们提供祷告的场所,这让对方大为感动。 一次又一次真诚地袒露,双方逐渐熟络起来。有一次,王凡到达雅加达后,赶上当地开斋节,对方担心他们的饮食还特地开车带他们去当地华人餐馆就餐。“把我们领进去后,他们就坐回车里,等我们就餐完毕后再把我们送回去。” 投桃报李,你来我往,2013年,海洋所终于与印尼科学院海洋研究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在联合观测、资料共享、人才培养、科学设施共享等方面取得诸多进展,未来将在“海洋牧场”建设、藻类加工、沿海设施及船只的防腐和改造等方面,开展海洋技术转移转化合作,共同建设海洋研发基地。 通过科研合作交真心朋友,海洋所不断用真诚与国际海洋研究机构建立更多联系、培养长久的合作关系。先后与30多个国家(地区)的120家科研机构开展了海洋科技合作,持续深化与发达国家海洋研究机构的战略合作并构建长效合作机制,构建了中澳近海健康联合中心、中葡星海联合实验室、中日海洋腐蚀环境研究中心、中法趋磁多细胞生物的进化与发展联合研究中心等多个国际合作平台。通过国际合作交流,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技人才,在国际海洋科学研究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2020年5月,海洋所科学家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科学家联合发表国际合作论文1612篇,占全部发文量的21.3%。
以合作求共赢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与世界合作,拓展科研疆域的同时,海洋所也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意识和素养,并引进高端国际人才参与科研合作。 2019年初,海洋所申报的美国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彼得•乔治•布鲁尔博士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国际合作奖。这是海洋所历史上合作的外籍科学家首次获此殊荣。 “从国际顶尖科学家身上我们学到了他们的科学思维,与他们并肩站在一起,让我们看得更远。”王凡说。 为加强与国际同行之间的交流,2010年,海洋所研究员、188体育app:院士胡敦欣领衔发起“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实验(NPOCE)”正式获得“气候变化与可预报性”(CLIVAR)国际科学组织批准,成为国际合作计划。 作为我国发起的首个海洋领域大规模国际合作调查研究计划,它开启了西太平洋海洋环流和大气—海洋相互作用研究的新篇章。 该计划围绕国际合作调查研究的热点海域之一——西北太平洋,对其边界流,及与之邻近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在暖池维持和变异中的作用、区域海气相互作用及其气候效应等科学主题进行研究。 在过去的十年中,NPOCE国际计划研究团队完成了西太平洋深海潜标科学观测网的建设,共布放潜标30余套,破解了深海观测数据实时传输的世界难题。这也让我国在对西北太平洋的观测研究的贡献占到一半左右,推动了国际相关研究的发展。
以共赢展未来
海洋所的发展是代代海洋人不懈的努力,如今的海洋所,希望有更多助力加入。在海洋所建立的所级“国际智库”中,7个国家、14位世界知名海洋研究所的所长及著名科学家被囊括其中。 他们既针对世界海洋前沿科学问题和国际科技合作展开战略咨询,又围绕研究所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重要建议,促进研究所的国际化发展。 在面向国际同行学习的同时,海洋所也在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海洋所2014年正式首航的“科学”号海洋科考船,突破了多方面的重重挑战,实现了从中国近海向深海大洋的跨越,在航行中成就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如今,海洋所正在以“科学”号为平台推动国际联合航次,希望成就更多的国际合作。 今年,业已70岁的海洋所依然矗立在黄海之畔。188体育app:海洋大科学中心(COMS-CAS)正式启动,国际合作再攀高峰,是海洋所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 未来,COMS-CAS将围绕海洋生命、海洋环境、全球变化等领域,倡导设立新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印—太交汇区多圈层相互作用”,支持联合国海洋科学支持可持续发展十年计划。 天下大同,协和万邦。 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下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倡议的推动下,海洋所将敞开胸怀,走向世界,在合作与创新中跨越下一个70年。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20年8月刊 合作)
|
||||
发E-mail给: | ||||
| 打印 | 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