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德权 来源: 发布时间:2023-9-8 13:27:29
| ||||
“植物学家丹青手,二绝一身学父祖。匡庐云雾云锦开,秦淮河畔留芳久。翠湖步月话古今,羊城赏菊怀五柳。布景建园园中园,一片丹心待后守。” 这首诗出自中国现代植物园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植物园之父”的著名植物分类学家陈封怀之手。诗中分别以匡庐、秦淮、翠湖、羊城指代庐山、南京、武汉、华南4个国内著名植物园,这些都是他曾经建设和工作过的地方。 陈封怀出身诗书世家,擅长诗词与绘画。他曾撰写了许多华美的篇章,创作了大量画作。陈封怀虽然离开我们30年了,但他做人做事的高尚情操永远值得后人传承与弘扬。
厚植内心的爱国情怀
“江山如画自生情,北雁南飞返归宁。三十五年臻更美,可叹美景少一人。终生事业为科学,坎坷岁月数十春。自感家园为己任,不求名利爱国心。舍弃学位早回国,建设所园苦经营。自幼学成在海外,依依怀念祖国情。雄心壮志未忘本,不在他国作侨民。今已开花结果实,水到渠成创始人。桃李门墙满天下,莺歌燕舞四化兴。” 这是陈封怀于1984年所作的《怀念焕镛师建所》。诗歌虽是为纪念其导师陈焕镛院士所作,但其内容恰好与陈封怀的人生历程高度吻合。 1934年,陈封怀进入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学习,其间曾到英国邱园以及德国、法国、奥地利等地的各大标本馆做短期研究,主要研究植物园建设和管理方法,以及报春花科、菊科植物。1936年毕业时,陈封怀的导师、著名植物学家史密斯有意挽留这位才华横溢的中国留学生,但被他婉言谢绝了。 回国途中,陈封怀参观走访了英国邱园等几乎所有欧洲著名的植物园,“疯狂”汲取西方植物园建设的精华,这为他后来建设中国现代植物园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长江流水过九江,云雾矗出匡庐山。李白香山题佳句,诗人墨客写文章。植物学家有高见,奠定庐园做试场。开荒辟地建基地,调查引种走四方。杉松翠柏园林茂,荒山改变换新裳。不幸八年遭灾难,疮痍满目遍地荒。断壁残垣无人问,荒芜寂寞感悲伤。惆怅继承兴大业,坎坷行动苦艰难。念念不忘复棋局,依依留念我故乡。斯园今日有此貌,确赖后继有人才。” 这是陈封怀于1988年所作的《祝贺庐山植物园五十四周年有感》,诗歌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庐山植物园54年的建设历程,阐述了建园初期的艰辛、坎坷以及陈封怀对庐山植物园建园的定位。 1936年,陈封怀学成归国后开始在庐山建设中国第一个亚高山植物园,从此揭开了建立中国现代植物园的序幕。他确立以引种松柏类植物为主要方向,并与国外36个植物园、树木园建立了种苗交换关系,引种植物达3000余种,短短三年间植物园建设便已初具规模。不幸的是,该园在抗日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 1946年,陈封怀回到破败不堪、珍贵植物损失殆尽的庐山。在没有任何经费来源的情况下,他借钱印刷出售种苗的目录,向国外出售种苗,历尽艰辛筹集资金主持该园的恢复重建工作。他同时兼任“国立中正大学”教授,以授课所得贴补职工生活,填补植物园的支出。 正是陈封怀的无私付出,才为新中国保留下了唯一一个植物园。在他的带领下,庐山植物园仅裸子植物便引种栽培了11科37属270余种,成为国内裸子植物最集中、最丰富的场地。
严谨求实追求真理
“竹影听泉水潺潺,红花绿树阵阵香。月门透出园中景,隔墙仰望白云山。野树丛林有生趣,不求阁榭迷楼台。辛勤培育千万种,园林毕竟是课堂。” 这是陈封怀于1982年所作的《有感植物园建设形式与内容》。诗歌印证了他对植物园建园理论的积极探索以及深刻的领悟,也就是他“科学的内容与美丽的园林外貌相结合”的植物园建园思想。 在陈封怀1958年的一份发言手稿中,他科学分析了植物园的起源和发展,提出了植物园的科学意义、科学内容和建设措施,并对植物园与园林美化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形象的阐述。 他指出,自然美貌是人类美术的来源,树木花草以及山川河流是宇宙的美景。植物园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基地,也是美丽的乐园。必须考虑到美化不是追求房屋的建设,而是以植物本身为主表现其个体和群体的美貌,所谓植物群落与个体结合,使之成为统一的整体美。 他首次总结出植物园应有“科学的内涵、园林的外貌”,担负着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的双重任务,也就是现在植物园界所公认的植物园科研、保育、科普、利用四大功能。后人秉承其建园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进一步提出“科学的内涵、艺术的外貌、文化的底蕴”的华南植物园建园理念,使历史悠久的华南植物园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依托其建设的华南国家植物园,将为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默默奉献的高尚情操
“五十年来建园圃,江南江北度生涯。问道故乡何所在,园林无处不为家。” 这出自陈封怀1984年所作的《忆庐山》。他一生以中国植物园建设事业为己任,为植物园建设鞠躬尽瘁,初心、匠心不改。 1953年,陈封怀调任南京,担任188体育app:植物分类研究所华东工作站副主任,主持建设南京中山植物园。他与贺善安等人从选址、征地、迁移居民开始一步步建园,但当园区基本完成、科研工作步上正轨、药用植物研究和果树资源调查取得显著成绩时,他又离开了该园。陈封怀为南京中山植物园成为我国北、中亚热带植物引种驯化中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58年,陈封怀调至188体育app:武汉植物园任主任,着手创建武汉植物园。这位年近花甲的老人和年轻人一同赴神农架原始森林开展野外科考,进行植物引种,使武汉植物园很快便初具规模,逐渐成为我国亚热带、温带过渡地带植物引种驯化基地。1975年,陈封怀题写《巴东沿渡河》回顾当年的情景:“山村临渡口,河岸系渔船。遥望神农架,隔岭到四川。” 时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和188体育app:广州分院副院长蔡承祖筹划在广州建立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植物园——华南植物园,这一重任又落在了陈封怀身上。1962年,陈封怀再次“迁徙”,调任188体育app:华南植物研究所副所长兼华南植物园主任,主持植物园建设和发展。陈封怀服从国家安排,全身心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在原有基础上将华南植物园建成为集科研、保育、科普、利用于一体的科研基地,使之成为我国热带、亚热带植物引种驯化基地。 其间,陈封怀帮助杭州筹建杭州植物园,又指导广西植物园的规划与建设。1963年,他应朝鲜邀请,协助建立中央植物园。上述植物园或经其选址规划,或由其主持建设,各具特色、颇有规模。但对于陈封怀而言,参与每个植物园的规划或建设,都意味着要放弃现有安定的生活环境和颇有建树的科研工作。但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凡事以国家为重。
集智攻关团结协作
“百年树木始成林,所园建成六十春。坎坷岁月成大业,所园结合映画屏。相与分工各自作,鱼水相连创发新。各有所长来表现,嫦娥鬓发美成名。牡丹依靠枝叶茂,人杰地灵有信心。科研成就非朝夕,待到今日花果成。欲望高攀千里目,展望前途听佳音。” 这首《祝贺华南植物所园六十周年》是陈封怀于1989年所作,反映了他对植物科学及植物园事业发自内心的感慨,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憧憬。 陈封怀治学严谨,早年留学英国时,学习研究的主要是报春花科植物。回国后,他在建设植物园的同时,坚持开展报春花科、菊科和毛茛科植物研究。1975年7月至1989年7月,他和学生胡启明集中精力对中国报春花科植物进行系统研究,首次全面清理了我国报春花科植物种类共13属517种,之后又把研究范围扩大到整个东南亚地区。 同时,他还论证了我国西南山区是珍珠菜属、点地梅属和报春花属植物的现代分布中心和多样化中心,也是其起源中心。他们的系列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中国植物志》第59卷第一分册和第二分册中。在《中国植物志》已出版的各卷中,陈封怀等编著的报春花科部分被认为是研究模式标本最多、清理种类彻底并从演化趋势和亲缘关系进行全面探讨的少数卷册之一,与国外同类工作相比,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处于领先水平。
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我本园丁应学耕,种花种树为人民。花树长成非朝夕,多年经营有信心。要知事业在实践,岂能空怀望月心。操劳研究成功业,好致繁荣乐太平。他山攻玉新科技,发展高峰待后人。” 以上诗句出自陈封怀于1988年题写的《龙年中秋赏月》,体现了他对植物园事业的信心以及对后辈的殷切期待。 陈封怀十分淡泊名利,在南京工作时,他把自己收集的人参属植物资料和手稿全交给了一位年轻同志。后来该同志把陈封怀描述的新种发表了,可他却毫不介意。之后,陈封怀又将自己多年研究的风毛菊属植物资料毫无保留地交给其他同志抄录、翻拍,使他们深受感动。胡启明独立工作后,陈封怀曾多次对他说:“以后你写文章、出书不要再挂我的名了。”他真心帮助学生和年轻人,从不考虑回报。 新中国成立初期,庐山的生活、学习条件很差,年轻人都渴望能调离这里。陈封怀精于围棋,常用围棋布局和自身经历启发年轻人如何在逆境中创造机会,充分发挥有利条件、避免不利因素。他常教导年轻人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过分抱怨条件,任何地方都有其优点,也有不足之处,问题在于如何适应和利用它。 “海上生明月,华南出园林。气候温和地,终年四季青。池边设水榭,中有翼然亭。仰望白云雨,俯视如画屏。孑遗水松种,世界得盛名。椰林成大道,睢园绿竹径。蒲岗保遗迹,濒危种安存。丘陵起伏趣,远近听林声。” 以上诗句出自陈封怀1983年题写的《华南植物园赞》,那时的华南植物园已颇具规模。可以说,陈封怀为中国植物园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新时代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后人为了表彰陈封怀对中国植物园事业的贡献,以“陈氏香草”“二郎山报春”“封怀木”三种新发现的植物物种来纪念他。为表彰植物园的优秀代表,倡导科学、可持续的植物园建设和管理,引领国内植物园的发展方向,经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研究决定,从2016年起开展“最佳植物园”评选,入选植物园被授予“封怀奖”。■ (部分内容取材自《问道故乡何所在 园林无处不为家——陈封怀教授诞生120周年纪念集》) (作者单位:188体育app:华南植物园)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23年6月刊 学界)
|
||||
发E-mail给: | ||||
| 打印 | 评论 |
| ||||